您当前位置:首页 >  新闻中心  > 资讯详情

风起云涌储能会,再定乾坤二十年——刘彦龙秘书长2022储能大会讲话稿

发布时间:2022/9/8 阅读:4861

尊敬的丁志军副司长、周卫兵局长、徐梓铭处长、各位院士、各位嘉宾、各位企业家朋友们,大家早上好!


非常高兴在美丽的杭州再次与大家相聚,论道储能风云,畅谈储能未来。


2022将是永载史册的一年,这一年疫情分散多点爆发打断供应链部署,这一年地缘政治冲突风云际会催生全球能源危机,这一年能源转型变革加速,储能再次成为热门话题和政策关注焦点。很荣幸,我们都在这个高景气度的赛道上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、自己的年华、自己的智慧,有全体储能人的力量汇聚,想必储能的天地定会有宽广的未来。


640.jpg


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统计,2021年我国储能生产制造产业链日趋完善,市场规模达500-600亿元,比2020年增长120%以上,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;同时在研发创新领域,2019年、2020年和2021年储能行业研发强度分别达到12.6%、18.7%和15.6%。相比国家主体及其他行业,储能行业的研发力度显著提升,充分体现了储能企业对创新的高度重视和行业发展潜力的认同。


640 (1).jpg


这背后既有广大储能产业链上各企业的协同共力,也有政府政策在背后的大力支持。在碳达峰、碳中和目标下,我国能源电力低碳转型发展进程将进一步提速,未来我国将逐步形成清洁低碳、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,能效水平持续提升,能源结构深刻调整。


产业的快速发展,离不开政策机制的强有力推动,国家发改委、国家能源局等部门先后发布了《“十四五”新型储能实施方案》、《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》、《关于进一步推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调度运用的通知》以及九部门联合发布的《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(2022—2030年)》等,无不把储能作为重点关注对象予以大力支持和呵护。地方出台的政策也同样是给力,中国储能市场有望从电源侧、电网侧、用户侧,乃至未来的负荷端释放巨大的能量,为双碳目标的践行贡献自身力量。


640 (2).jpg


在看到巨大机遇的同时,艰巨的挑战依然横亘在我们面前,在市场环境方面,新型储能电站可作为市场主体参与各类电力市场,独立储能电站向电网送电的,其相应充电电量不承担输配电价和政府性基金及附加。但具体的调峰补偿机制、保障调用时长,如何算过账,仍是当前储能电站开发过程中面临的难题。


2020年底,中国储能系统成本突破了1.5元/Wh的里程碑,被行业认为是储能行业的拐点,因2021年上游原材料价格提升,储能系统成本上涨30%—50%左右。根据今年协会调研了解的情况,目前不同应用场景下招标价格从1.29—1.9元之间/Wh。一是目前储能系统成本1.5-1.6元/Wh保持盈亏平衡点。二是电芯产品市场供不应求。预计未来5年,储能成本还将再降低30%,未来10年,储能成本将再降低70-80%。储能系统成本由当前1.6元/Wh左右降低至 1.0-1.2元/Wh。


640 (3).jpg

在技术层面,市场的储能关注点主要在锂离子电池储能、液流电池和抽水蓄能上,对其他的新型储能技术以及混合储能技术发展关注度比较低。能量型储能的锂离子电池较为成熟,但容量型长时储能技术关注度相对比较低,需要差异化的政策来支持相关领域的发展。


鉴于现实与形势的需要,要兼顾安全与提升系统效率,采用新设计理念、新技术、新架构、数字化、智能化、模块化等多方面统筹考虑,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应用场景需求的储能电芯、材料体系等装备进行研发,不断创新和优化制造工艺。


要建立和完善从上游材料、装备、电池、消防、检测认证、系统集成、回收等供应链体系的战略价值,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创新举措打造和夯实供应链体系。需要分析制约储能技术应用短板,提炼待突破的共性关键技术和特性技术突破方向。


科学评估储能在发电侧、电网侧、用户侧发挥不同作用的市场潜力和效益,结合典型区域的电力系统结构、新能源消纳、辅助服务市场、现货交易、峰谷电价等具体情况,推进储能在电力系统各环节的布局与容量配置的整体规划,建立共享储能的统一监管平台,科学评估储能配置规模和储能服务价值,为最大化发挥储能价值和效益创造条件。


值得关注的是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,需要与当地电源结构、电网现状与规划,以及国家电力”十四五“规划统筹,由于风光发电的波动性与不稳定性,建设中需要统筹考虑调节配套电源类型、容量以及调节性能,特别是储能的优化配置。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提升,利用新能源汽车进行储能调节会成为市场关注的方向。


逆全球化潮流涌动,最近美国总统签署的《2022芯片与科学法案》和《2022削减通胀法案》更是双管齐下,一是从最上游的芯片实行卡脖子,我们的电池储能系统上游芯片供应势必被动,二是妄图设定美国版“动力电池白名单”打压竞争对手,从电池关键矿物原料来源地和电池关键部件制造地两方面进行限制,并使用“敏感实体”排除条款予以阻击,我们的电池出口将明显受限。而全球将兴起的碳足迹又将从供应链端对储能产业施压,尽管目前碳足迹标准全球还未统一定义,但基于全产业链考量和未来发展,碳足迹管理不容回避,我们储能行业及企业都要未雨绸缪,予以重点关注和探讨,积极向绿电低碳方向发展。


因此,特提出以下建议:

01

要支持企业开展协同创新,联合攻关智能化、数字化、高安全等关键共性集成技术,建立面向未来大规模储能应用融合创新平台。


02

要以龙头企业为主导,以储能系统集成创新应用为牵引,打造各类市场主体互融共生、分工合作、利益共享的新型产业生态链和供应链。


03

要加强各部门间协同配合,着力解决规划设计、施工安装、安全运维、并网调度、评价机制、融资交易、保险品种等关键问题,促进储能产业全生命周期健康发展。


04

要站在整个产业乃至国家的全局高度,重新认识储能供应链的战略价值,采取有针对性的创新举措来打造和夯实供应链体系,实现对储能电池、芯片等核心供应链的完全自主可控,并进一步建立起全球化的生产链、供应链体系,为加强国际合作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和话语权奠定坚实基础。


各位储能界的同仁们,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:“时间不等人!历史不等人!时间属于奋进者!历史属于奋进者!”希望大家以时不我待的奋斗精神和只争朝夕的紧迫意识,全身心投入到储能这个大时代的大战略和大发展中,积极推动科技创新、制度创新、管理创新、产品创新、市场创新,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,围绕创新链拓展产业链和供应链,不断提升储能产业的核心竞争力,提高企业的效能和效益。


最后,祝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储能大会成功举办,衷心祝愿在座的各位企业家、专家和嘉宾们身体健康、工作顺利、事业发达、家庭幸福!谢谢大家!